参考来源:《辛丑条约》、《庚子赔款档案》、《中外关系史》、《近代中国外交史料》等史料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01年9月7日,北京西班牙使馆内,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谈判正在进行。
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面对着英、美、俄、法、德、意、奥等十一国外交代表,在《辛丑条约》上签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名字。
4.5亿两白银——这个天文数字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肩膀上。按当时中国人口计算,相当于每人承担一两银子的赔款。
更要命的是,这笔钱还要加上4%的年息,分39年还清,本息总额高达9.8亿两。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场赔款风波竟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八个侵略国中,竟然有七个主动退还了赔款,而其中一个国家的做法,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这个国家不但分文不退,还把从中国榨取的钱用来侵略中国,直到1938年中国政府被迫宣布停止支付时,它已经整整收了37年的血汗钱...
【一】史上最沉重的赔款条约
1901年9月7日,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耻辱的一天。
在北京西班牙使馆内,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奥等十一国外交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份条约共有12款,另加19个附件,其中第六款是最为沉重的内容: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个"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5亿两白银。赔款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史称"庚子赔款"。
4.5亿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当时中国的人口大约4.5亿,平均每个中国人要承担一两银子。
而清政府当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八九千万两,这笔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五年多的全部收入。
约合当时的3.33亿美元或6750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了筹集这笔巨款,清政府只能拼命加税。以海关税、常关税、盐税作抵押,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给各省各关。
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捐税不断增加,当时被称为"洋捐"。
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全国各地"抗洋捐"斗争此起彼伏,著名的有安平、深州的"联庄会"抗洋捐斗争,景廷宾、赵三多领导的"扫清灭洋"起义等。
在这次赔款中,各国分配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
俄国分得最多,达到1.3037万两,占总赔款的28.97%。德国占20.02%,法国占15.75%,英国占11.25%,美国占7.32%,意大利占5.91%,奥地利占0.89%,比利时占1.89%,荷兰占0.17%,其他国家的比例都很小。
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银行、德华银行、道胜银行、东方汇理银行、正金银行经收。
1902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分行,参加组成庚子赔款银行委员会。
清政府的关税收入仅能抵偿以前的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将年额摊派各省关,引起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
这种地方摊派的"洋捐",直接造成了1900年代全国的"抗洋捐"斗争300余起。
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
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
除了4.5亿两白银的"大赔款"外,还有17个省的中国地方官绅分别与各国领事、教士、教民协商议定了纹银2227万2708两的地方赔款,其中538万6000两归入大赔款。
地方赔款的实际支付额为纹银1688万6708两,被称为"小赔款"。如果加上这些地方赔款,中国承担的赔款总数额在十亿两以上。
庚子赔款的巨额负担,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这项赔款不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为偿还赔款,清政府强迫各省摊派,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也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二】美国率先退还的转机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罗斯福总统的咨文。
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美国这一举动震惊了世界。这是《辛丑条约》签订以来,第一个主动退还赔款的国家。消息传到中国,举国振奋。但美国退还赔款的真正原因,并非出于善意。
美国退还赔款的背景,要追溯到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的努力。
梁诚1864年出生于广东,原名巫旭,1875年未满十二岁便在家庭资助下留美,1881年奉召归国,从此开始了外交官生涯。1903年,他来到美国,出任清政府驻美公使。
在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交谈中,梁诚了解到美国政府发现自己在庚子赔款中所得过多,实际损失远小于分配数额。
美国政府的统计显示,在义和团事件前后美国在中国的军事开支以及美国商民所受的损失总计约为1000万美元左右。而美国从庚款中获得赔款折合约2444万美元,超出了一倍有余。
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如果美国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国的留学流,并使其壮大,那么我们此时就能以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那就是以知识和精神操纵中国领袖的方式。"
1906年3月6日,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建议罗斯福总统,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来美留学。
通过面向清朝精英开展教育的方式,可以有效传播美国思想及价值观,最终获得美国对清朝未来精英的思想控制权。
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学生启程赴美。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等。
美国还用这笔退款资助建立了清华大学,为纪念罗斯福总统对清华立校的贡献,清华的西体育馆被命名为"罗斯福纪念体育馆"。
根据条约,按年息四厘,本息共计,美国应得美金53551551.15元。
1908年12月28日,美国退还了部分超收赔款,折合1196万1121.76美元,实际美国超收赔款约2200万美元。
1924年5月21日,美国国会同意免除赔款中美国部分最后一部分,折合613万7552.90美元。
美国的退款对各国均发生连锁反应。
美国这种做法表面上是退钱,实际上却用这笔钱为自己培养了一大批"知华派",影响力比直接拿钱还要大得多。这种"投资未来"的做法,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式。
【三】各国纷纷效仿的连锁反应
美国的举动很快产生了连锁效应。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决定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此举大大舒缓了中国财政上的压力。
对德国、奥匈帝国的赔款立即停止,中国与协约国中《辛丑条约》的签字国商定,从这一年开始,庚子赔款缓付五年。
1917年一战结束后,中国算是战胜国,就停止了对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赔偿。
德国赔款中止,在分配率中居前两位的就是俄国和法国,它们的份额差不多是美国的四倍和两倍。
1924年5月31日,苏联与中国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联放弃俄国在《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根据协定,该赔款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
苏联放弃的庚子赔款此后主要用于两项教育事业:1924年至1926年,北京各大学每年获得195万银元的办学经费;1927年至1934年,每月35万银元作为平津各大学经费拨款。
实际上,苏联的做法并非完全出于善意。1918年12月2日,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发布法令,表示废除俄罗斯赔款的部分。
但在1923年秋列夫·加拉罕到达北京之后,俄罗斯希望仍然维持对资金使用的控制权。
1924年3月14日,加拉罕完成了中苏条约的起草,条约称:"苏联政府同意废除义和团赔款中的俄国部分。"
但1924年5月31日苏联表明不愿对赔款执行完全废除。
最终公布的《中苏条约》规定俄国赔款的部分将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与美国1908年免除条款一致,苏联将保持对资金事业的支配。
1925年3月3日,英国决定将其赔款部分用于中国铁路建设。英国与中华民国于1943年1月11日签署《中英新约》,废止辛丑条约及其附件。
1925年4月12日,法国要求将其赔款用于一家中法银行的恢复工作。
辛丑条约及其附件中与法国有关的条款,由《中法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宣告失效。
1925年10月1日,意大利签约将其赔款用于修筑铁桥。辛丑条约及其附件中与意大利有关的条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对意大利和约》废除。
1925年,荷兰的赔款用于开发港口与土地。辛丑条约及其附件中与荷兰有关的条款,由《中荷关于放弃荷兰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宣告失效。
同年,比利时的赔款用于购买比利时生产的铁路材料。辛丑条约及其附件中与比利时有关的条款,由《中比为废除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事件条约》宣告失效。
其他的荷兰、西班牙、瑞典和挪威四国,因未加入协约国,没有延缓,且数目不大,中国政府仍按月支付赔款。但这些国家的赔款数额相对较小,对中国的财政负担影响有限。
一战对于中国在庚子赔款方面有很好的结果,随着俄、德和奥匈帝国政权的变化,这三国占了一半的赔款不需要再支付了。
到1927年,各国几乎完全撤销了中国对赔款的支付,并将款项用于中国国内各种事业。
整个周期下来加上利息,辛丑条约合计导致中国赔款6.5亿两,各国赔偿最迟于1938年结束。
除了最开始提到的某个国家外,其他各国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退还或停止了庚子赔款的收取。
到了1930年代,除了某个东亚国家外,其他七个侵略国都以各种形式退还了赔款或将赔款用于中国的建设事业。这些国家虽然动机各不相同,但至少在形式上做出了某种"补偿"的姿态。
就在其他七国纷纷退还赔款的时候,有一个东亚国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个国家不但分文不退,反而想方设法要把剩余的赔款全部拿到手。
更让人愤怒的是,这个国家在收取赔款的同时,还在中国进行着更大规模的侵略活动。它把从中国勒索来的钱,又用来侵略中国,制造了更大的人间悲剧。
从1931年开始,这个国家在中国东北制造事端,步步蚕食中国领土。到了1937年,更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
直到1938年,当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的时候,中国政府才被迫宣布停止向这个国家支付庚子赔款。
而此时,这个国家已经从中国身上榨取了整整37年的血汗钱,成为所有参与庚子赔款国家中坚持时间最长、收取最彻底的一个.......
【四】贪婪成性的东亚邻国
历史的真相终于要揭开——这个分文不退、坚持到最后的国家,就是日本。
在所有参与庚子赔款的国家中,日本是唯一一个从1902年开始一直收到1938年的国家,整整36年从未间断。
根据权威史料记载,中国实付与日本的赔款数额占庚款的99%,几乎是全额索赔。
按照《辛丑条约》的分配,日本应得赔款占总数的7.73%,约3千万两银子。虽然比例不是最高的,但日本却是执行最彻底的。
从1902年第一笔赔款到1938年最后一笔,日本从未主动减免过一分钱。
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把从中国榨取的庚子赔款,大部分都用于了军备建设。
这些钱直接资助了日本的军事扩张,为后来的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资金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自己的血汗钱,最终被用来制造侵略中国的武器。
日本政府内部早就制定了详细的对华侵略计划。
庚子赔款的收入,被日本政府列入军事预算,用于购买军舰、训练军队、研发武器。这些军事力量后来都用在了侵略中国的战场上。
1923年至1936年间,日本确实也曾表示要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于教育和文化事业,但这些举措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而且规模极其有限。
更重要的是,此时中日关系已经相当紧张,中国无一团体申请日本的退款补助。1936年以后,庚子赔款则全部用于侵华战争。
与其他国家用退还的赔款支持中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日本始终把这笔钱当作自己的合法收入,毫无愧疚地收取到最后一天。
即使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急剧恶化,日本仍然厚颜无耻地继续索要庚子赔款。
日本的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批评。
当时的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日本作为亚洲国家,对同为亚洲的中国如此苛刻,实在是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但日本政府对这些批评充耳不闻,继续我行我素。
【五】日本侵略行径的资金来源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中国东北。
令人愤怒的是,此时中国政府仍然在按月向日本支付庞子赔款。这些钱直接进入日本的军费预算,支持其在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
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利用庚子赔款和其他掠夺来的资源,在中国东北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基地。
这些基地不仅用于控制东北,更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跳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全面抗战开始。此时,中国政府仍然在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这种荒谬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38年底。
直到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停止支付,这场持续了37年的赔款闹剧才终于结束。
在这37年中,日本总共从中国获得了多少庚子赔款?根据详细的财政档案记录,日本获得的庚子赔款本息总计约为1.68亿两银子。
这笔巨款在当时可以购买军舰数十艘,或者装备数十万军队。
更让人痛心的是,日本用这些钱购买的武器装备,后来都用在了侵略中国的战场上。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再到后来的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惨无人道的暴行,都与日本利用庚子赔款发展军事力量有着直接关系。
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仅在南京大屠杀中,就有超过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残杀。
在14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而这些暴行的"启动资金"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人自己缴纳的庚子赔款。
日本政府在收取庚子赔款的问题上表现出的贪婪和无耻,在国际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其他列强虽然也都是侵略者,但至少在国际形势变化后,能够审时度势,做出一些表面的善意姿态。
只有日本,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了一种极端的贪婪和短视。
【六】历史记录的完整梳理
通过对庞子赔款历史的完整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表现:
从时间节点来看: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确定庚子赔款总额4.5亿两白银。
1902年,各国开始收取赔款,赔款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分39年还清。
1908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正式声明退还部分赔款,成为第一个退还庚子赔款的国家。
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奥匈帝国的赔款立即停止。
1924年5月31日,苏联与中国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放弃俄国的庚子赔款。
1925年3月3日,英国决定将赔款用于中国铁路建设。
1925年4月12日,法国将赔款用于中法银行恢复工作。
1925年10月1日,意大利将赔款用于修筑铁桥。
1925年,比利时、荷兰等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
1938年底,中国政府宣布停止对日本支付庚子赔款,日本成为最后一个停止收取庚子赔款的国家。
1943年1月11日,中国与英美两国废除原有不平等条约,签订新约,庚子赔款正式取消。
从实际支付情况来看:
根据权威史料统计,从1902年到1938年这37年间,庚子赔款总计实付6.64亿两银子。扣除各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给各国的赔款数额共5.76亿两,约占原定总数的58%。
在这场历时近四十年的赔款过程中,各国的表现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美国率先退还部分赔款,并将退款用于中国教育事业,开创了先例。虽然其动机并非纯粹的善意,但客观上确实减轻了中国的负担。
德国和奥匈帝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作为战败国被剥夺了继续收取赔款的权利。
苏联在建立新政权后,为了获得中国的外交承认和打击白俄势力,主动放弃了沙俄时代的赔款权利,但仍保持对资金使用的控制权。
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西方国家,在美国开创先例后陆续跟进,或退还、或停付、或改变用途,将赔款用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日本,从头到尾、一分不少地收取了37年的赔款,成为所有参与国中最贪婪、最无耻的一个。
这种对比,清楚地展现了各国在处理庚子赔款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虽然所有这些国家都曾经是侵略者,但在后续的处理中,它们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理性和灵活性。只有日本,始终坚持最极端的立场,直到被迫停止。
庚子赔款的历史,不仅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察各国对华政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国家具有基本的国际道德底线,哪些国家则完全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
牛配资-牛配资官网-专业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